
期刊简介
《中国实验诊断学》于1997年创刊,现为月刊,刊号为ISSN1007-4287,CN22-1257/R。为国家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共同主办,公开发行的全国性临床实验诊断学和检验医学学术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并于2002年成为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宗旨是促进临床实验诊断学和临床检验学术交流和发展,评价实验检查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帮助临床各科医师提高应用临床检验和实验诊断学的分析能力、理论水平、教学和科研素质。本着面向全国,面向实用,发展学科,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传播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紧密与临床联系,突出临床诊断特点,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提倡科学求实、学术道德和精神文明,依国家出版法规办好本杂志。
科技期刊论文图像学术不端行为的识别与防范
时间:2024-07-03 15:36:33
在学术研究领域,相较于文字学术不端行为,图像学术不端行为因其隐蔽性和难以检测的特性,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相关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图像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导致论文撤稿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图像学术不端行为细分为图像剽窃、图像伪造和图像篡改三大类型,并深入探讨国内外学术出版机构在识别与防范这些行为上的策略与工具应用。
在科研诚信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学术不端行为依然屡见不鲜,严重侵蚀了科研的纯洁性。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政府部门已出台多项政策强化科研诚信建设,但仅靠科研人员的自律和常规规章制度难以根治。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传播的重要平台,需承担更为前置和关键的预防角色。尽管现有的文献检测系统在文字重合度检测上表现优异,但对图像学术不端行为的识别仍显不足。
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图像作为科研表达的重要手段,其获取与处理的便捷性也催生了更多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尤其是以GPT-4为代表的自然语言生成模型能够生成图像,进一步模糊了图像原创的界限,增加了识别和防范的难度。
一、图像学术不端行为的现状与界定
尽管我国已有如SelfCheck等学术诚信系统,但尚未建立权威的学术不端信息发布平台。相比之下,国际上的PubPeer和Retraction Watch等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术不端案例分析,尤其是图像学术不端行为。通过统计发现,图像重复、伪造、篡改等行为在撤稿论文中占有相当比例,凸显了图像学术不端问题的严重性。
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本文将图像学术不端行为归纳为图像剽窃、图像伪造和图像篡改三类。图像剽窃涉及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图像;图像伪造则是编造实验数据生成图像;图像篡改则是对真实图像进行不当修改,破坏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不同类型图像学术不端行为的应对
图像剽窃的识别与检测:主要依赖编辑和审稿人的专业判断,同时辅助以图像检测工具。建立广泛的学术图像数据库是识别图像剽窃的关键。
图像伪造的识别与检测:由于图像伪造基于虚假数据,检测时需重点审查驱动图像生成的数据。期刊编辑需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和实验平台了解,以便查证图像的真实性。
图像篡改的识别与检测:通过图像源文件分析或检测图像拼接、复制等痕迹来识别。现有工具如JPEGsnoop、MagicEXIF等能有效辅助识别篡改行为。
三、图像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策略
明确并引导作者处理图像的方式:制定图像处理规范,明确哪些处理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适的。作者应确保图像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无意中的学术不端行为。
科技期刊在论文刊前和刊后的制度建设:建立严格的图像审查制度,利用图像检测工具辅助初审。同时,对刊后发现的图像问题及时启动应对程序,减少负面影响。
防范图像学术不端行为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科研数据存储平台,要求作者在投稿时提交原始图像数据,为图像比对提供基础。同时,加强与国际平台的合作与数据交换,提升检测效率。
主管机构的服务延伸:科技期刊主管部门应制定图像学术不端行为的审读规范,整合优势资源为期刊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同时,科研单位应加强对科研人员论文产出的全流程管理,从源头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综上所述,科技期刊在防范图像学术不端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明确规范、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主管机构的服务延伸,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图像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率,维护科研诚信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