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实验诊断学》于1997年创刊,现为月刊,刊号为ISSN1007-4287,CN22-1257/R。为国家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共同主办,公开发行的全国性临床实验诊断学和检验医学学术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并于2002年成为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宗旨是促进临床实验诊断学和临床检验学术交流和发展,评价实验检查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帮助临床各科医师提高应用临床检验和实验诊断学的分析能力、理论水平、教学和科研素质。本着面向全国,面向实用,发展学科,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传播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紧密与临床联系,突出临床诊断特点,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提倡科学求实、学术道德和精神文明,依国家出版法规办好本杂志。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首页>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国际刊号:1007-4287
- 国内刊号:22-1257/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戳卡孔致粘连带形成导致术后肠梗阻1例报道
刘雪松;季福建;姜皓;房学东
关键词:
摘要:梁某某,女,61岁。该患于入院前半年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腹痛、腹胀,伴呃逆,无恶心、呕吐,无排气,排便停止。病程中反复发作,起初约每月1次,发作时肌注盐酸山莨胆碱10 mg 可好转。3个月前曾就诊于消化内科,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病情无好转。入院前3天再次发作,腹痛、腹胀程度较之前加重,并伴有左下腹包块,变换体位后症状有所缓解,排便后包块可缩小。既往:1年前因胃溃疡行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毕Ⅰ式,5孔法),术后病理回报:黏膜急慢性炎症伴坏死,局部腺体腺瘤样增生伴轻度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术后恢复良好。入院时查体:腹部略膨隆,上腹部正中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长约7 cm,脐周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左侧腹部可触及大小约4 cm×4 cm包块,质地软,活动度良好,无压痛,叩诊呈鼓音,肠鸣音活跃,约6-7次/分钟。术前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上消化道造影:肠管轻度扩张,并见多个液平面,考虑不完全性肠梗阻。立位腹平片(图1):腹部见少量肠管积气,右下腹液气平面。术前诊断:胃大部切除术后,慢性不完全性粘连性肠梗阻。术前分析:患者虽为不完全性肠梗阻,但反复发作,且左下腹可见包块,考虑为粘连带形成所致,手术适应症明确。行术前准备,拟行腹腔镜探查。术中选脐上缘约3 cm处,开放性置入12 mm戳卡,置入腹腔镜探查,见原切口下方腹膜与横结肠粘连,左腹壁至小肠系膜表面可见一长约10 cm,直径约7 mm 的粘连带(图2),腹壁端(图3)为既往行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左腋中线处戳卡孔,另一端连接于小肠系膜表面(图4),并将距回盲部100 cm处回肠卡压变形(图5),左下腹可见肠管堆积为近端小肠,肠壁水肿、增厚。术中诊断:慢性不完全性粘连性肠梗阻。遂决定行腹腔镜下粘连松解术。首先将粘连带左侧肠管用无损伤抓钳导入右上腹,进一步明确粘连带位置,腹壁端用超声刀离断,肠系膜端距离肠管较近,用爱惜龙将粘连带距肠系膜0.5 cm处切断,未见出血及肠管损伤。解除气腹,腹腔镜明视下将戳卡逐个拔除,退出腹腔镜,逐层缝合。术后予以对症治疗。术后1天患者下床活动,术后2天排气,术后3天进食,术后5天恢复良好并出院。术后病理(图6)回报:送检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玻璃样变性。随访至今,未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
友情链接